植物保护学院红火蚁研究中心陆永跃教授团队发现红火蚁筑巢选择机制

审核发布:宣传部 蒙丽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植物保护学院 钟国华 发布时间:2020-09-11浏览次数:3379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红火蚁研究中心陆永跃教授和程代凤副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nesting preference of an invasive an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ues produced by actinobacteria in soil”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新交配的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蚁后可通过识别土壤中可抑制昆虫病原生长的细菌所产生的气味来选择昆虫病原含量相对较低的地点筑巢。研究首次报道了土壤微生物的化学信号可影响土栖昆虫的筑巢选择行为。(论文在线地址: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8800


  通常,土栖昆虫有被土壤中病原感染的风险。在选择筑巢地点时,昆虫可以通过避免与病原接触来降低这种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社会性昆虫在选择潜在的筑巢地时是否可识别并避免一些潜在病原。该研究发现,新交配的红火蚁蚁后会优先选择在含有较多放线菌的土壤中筑巢,这些放线菌可有效地抑制致病性真菌的生长。红火蚁蚁后可被这些放线菌产生的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吸引。在放线菌丰富、病原贫乏的土壤中,蚁后的存活率更高。研究结果首次表明,蚂蚁可被土壤中的放线菌所产生的化学信息吸引,而放线菌可为蚂蚁提供抵抗病原菌的保护。这一发现可有助于指导改变土壤微生物群,以管理红火蚁的入侵扩散。该发现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主办的全球科技新闻服务网站EurekAlert特别报道(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p-opb090320.php)。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红火蚁研究中心2017级硕士生研究生黄红梅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任璐和李慧静参与了部分实验,程代凤副教授和陆永跃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生态所的Jonathan Gershenzon教授和Axel Schmidt博士参与了该项目的部分工作。研究得到广东省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文/植物保护学院)



返回原图
/